學寶教育旗下公務員考試網(wǎng)站
網(wǎng)站地圖     設為首頁     加入收藏
當前位置:主頁  >> 申論資料  >> 熱點時評   
熱點時評
“志愿”能否成為更多人生活方式
http://m.www5566.cn       2011-12-08      來源:人民日報
【字體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志愿服務是一種公共生活,能打破群體的陌生和隔膜


  這是一條容易被“淹沒”的報道:北京首都博物館志愿講解員張鵬,9年義務講解3000多小時,分享文化的同時,收獲一大批“粉絲”。


  12月5日——“國際志愿者日”。從汶川地震的志愿者到世博會的“小白菜”,無數(shù)如張鵬這樣的普通人,正把“志愿”一詞,推送進社會的視野。據(jù)中國青年志愿者協(xié)會統(tǒng)計,1993年到2009年,有4億多人次志愿者提供了超過83億小時的志愿服務。


  張鵬是一名國企下屬企業(yè)的辦公室副主任,愛好歷史文化。不同的是,他并沒有把世界限定在辦公桌旁,把愛好鎖死在防盜門內(nèi)。假設每小時接待20個參觀者,他已在志愿講解員崗位上與6萬人交流。打開他的微博,更可見與中小學校、社會團體的廣泛互動。對于張鵬,志愿服務,正是一種公共生活。


  我們或許能想象,如果不是成為志愿者,這個“80后”小伙子可能的生活:逛街、唱歌、打游戲、看電視……正有越來越多“宅男宅女”,蜷縮入自己的小小世界。以自己為中心和重心無可厚非,然而也難言生活質(zhì)量與境界。相比之下,張鵬用志愿服務打開一扇截然不同的大門,選擇了一種更積極、也更開闊的生活。


  參與志愿服務,是利己和利他的結合。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,社會需求、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(xiàn)需求,都只有在人與人的關系中才能實現(xiàn)。志愿服務搭建的公共生活,不正是實現(xiàn)這些高層次需求的平臺嗎?正如張鵬收獲尊重和滿足,奧運、世博志愿者收獲對國家、社會的信心,這些,都是難能可貴的自我成長。


  培育良性公共生活,同樣是社會健康發(fā)展的基石。一個左鄰右舍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是難以想象的,一個老人靠街頭麻將、小孩靠網(wǎng)絡游戲打發(fā)時間的社會同樣是不正常的。公共生活是社會共同體的粘合劑,在這條紐帶下,人與人互動交流,群體的陌生和隔膜才能打破。如果任由冷漠空氣持續(xù)蔓延,每個人都封閉進一己的世界,難保你我不會成為走過小悅悅身邊卻視而不見的第十九人。


  很多時候,不是我們遠離志愿服務、拒斥公共生活,而是門檻有些高。一些發(fā)達國家的志愿組織,“從下水道到臭氧層到太空垃圾”無所不包,形式也親切而有吸引力。在中國,志愿服務很多還打有行政烙印,志愿者的注冊、組織、培訓仍面臨諸多問題。在一個網(wǎng)絡調(diào)查中,80%的網(wǎng)友表示愿參加志愿服務,“可不知如何加入”。


  志愿服務尚需改進,公共生活有待填補,社會管理者理應更為重視。倡導之外,需要更多的首創(chuàng)精神、更精心的制度安排、更有效的組織運作。上月底,廣東降低社會組織登記門檻,可謂有益探索。各類社會組織,理應成為社會管理的重要資源。


  一次講解后,孩子們往張鵬手中塞了很多糖果、鑰匙扣等小禮物。播入他們心田的,不僅是文化的種子,更有志愿的種子。走出小我,走向社會,或許,這才是一種更值得過的生活。



互動消息